EN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学院新闻 >>



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绿色发展大讲堂第一讲:

争辩——我国突发式雾霾的真正成因


发布日期:2019-05-20

    2019年5月16日,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绿色发展大讲堂第一讲在河西校区主楼E708正式开讲,本次讲堂邀请到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客座资深科学家,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勇研究员做了题为“雾霾大爆发根源及精准治霾对策研究”专题报告。

   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华欣教授出席会议,并对周勇研究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,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、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教授主持会议,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、绿色发展研究院、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师生共30余人现场聆听了精彩报告。


 
    周勇研究员从雾霾暴发的根源、影响途径以及治霾的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,通过对雾霾天数和PM2.5质量浓度的测算,明确导致雾霾暴发的根本原因是大气中PM2.5 粒数浓度暴增。同时,影响PM2.5粒数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湿法脱硫取消GGH和脱硝技术。而关于如何实现精准治霾的目标,周勇提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,一是完善污染物监测内容和检测手段,增加对可凝结颗粒物(含三氧化硫)的监测和控制,降低PM 2.5的粒数浓度;二是全面、全过程监控湿法脱硫取消GGH后的污染物排放和PM2.5粒数暴增的演变;三是控制湿法脱硫取消GGH后除尘和脱硫塔入口烟气温度,使其降低到不产生PM2.5粒数浓度暴增的温度或更优的温度;四是通过冷凝除湿等措施减少可凝结颗粒物和水汽排放;五是将湿法脱硫取消GGH后的湿烟囱排放模式恢复为干烟囱排放模式;六是重新定义电力和非电行业超低排放的内涵和外延;七是完善电力行业治霾的有效措施,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措施;八是综合考虑财政支持能力和政策的可持续性,量力而行,治理 PM2.5 源解析中的各类非煤来源PM2.5排放;九是因地制宜,量力而行,做好农村清洁采暖工作;十是根据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,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程,合理确定煤炭清洁利用的规模和速度。


 
    孙振清教授对周勇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作了点评,指出科学研究要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,注重相关领域的相互支撑,污染治理末端治理措施为环境污染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,因此环境治理整体进程继续协同。